除了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,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、沒有國家、沒有錢、沒有人權、沒有法律,也沒有正義。    ---- 《人類大歷史:從野獸到扮演上帝》


 

本書2011年在以色列出版,受到巨大迴響後翻譯為各國語言,是近年我收到最多人推薦必讀的書。看完覺得果真神作,應該加入將此書推廣給更多人的行列。這篇「泛科學」文章將書中講述的內容大綱整理的很好:【Gene思書齋】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

 

一般的歷史書籍,一種是無聊的教科書類型,把時間、地點、人物事件列一列,主要給應付考試或是查找資料用;一種是以說故事的方式,針對特定時空下的人物事件進行描寫,如果情節、文筆精彩的話很吸引人。呂世浩的《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》系列另闢蹊徑,除了說故事、針砭人物之外,還試著引導讀者去思考,讓讀者得以自行從歷史故事中得到啟發、面對突發狀況時預先做好準備,並且更加認識自己。

undefined
通常,描寫文字發明之前的年代,是生物學家、考古學家的專長;但是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,則是歷史學家、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擅場。《人類大歷史》則完全跳脫了歷史的框架,以「智人」這個物種為主題,敘述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、人跟環境的關係、人在這個世界扮演的角色。作者精準地掌握了生物學、考古學、歷史學、政治學和經濟學的複雜觀念,雖然書中舉例的科學發明、歷史事件等,先前幾乎都已經讀過,但將不同學科的資訊統整到同一個框架下後,才知道以前自己都見樹不見林,看似各自獨立的事件經過作者的推演,顯現出環環相扣的脈絡跟肌理。終於體認到為什麼英文的博士是 PhD(Doctor of Philosophy),唯有能夠超脫學科限制,真正愛智求真的人,才能寫出這本集大成的巨著。也讓人想到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,書中一直強調跨領域思考的重要:「最好且最實用的智慧來自最基礎的知識,前提是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思考。」
作者希望這本《人類大歷史》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:一、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,他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;二、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,他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,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;三、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,他要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,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?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?

書中提出使人類脫離其他物種的起始點是「認知革命」,藉由八卦的力量(?) 讓人類擺脫了組成群體的數量限制,開始出現五十人以上的部落。「認知革命」後智人發明了國家、民族、宗教、金錢、企業等概念,人類得以透過虛構的故事來大規模合作。智人藉此走出非洲、大幅擴張版圖,消滅了其他所有人屬物種,並造成所到之處的大型生物大量滅絕。相較於認知革命的橫空出世,到現在還是無法確定原因;後續的農業革命、科學革命的發生,就顯得順理成章很多。書中另外探討使現今全球大一統、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:金錢、帝國、宗教。

 

節錄一段敘述佛教的內容:
雖然上天可以賜雨,社會機制可以提供公平正義和衛生保健、有好的運氣就可以變成百萬富翁,但不論如何,我們的基本心態都不會改變。因此,就算是最偉大的國王也無法避免焦慮,得不斷逃避著悲傷和痛苦,也總是想要追尋更多的快樂。
釋迦牟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。在事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,若能看清事物的本質,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,就能不再為此所困。雖然感受悲傷,但不要希望悲傷結東,於是雖然仍有悲傷,也能不再為此而困--即使仍然悲傷,也是一種豐碩的經驗。雖然感受快樂、但不要希望快樂繼續,於是雖然仍有快樂,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靜。
但要怎樣才能讓心裡接受事物的本質,放下種種欲求,知道苦即為苦、樂即為樂?釋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,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,排除種種欲求。透過訓練,心靈專注在「我現在是什麼感受?」而不是問「為什麼是我?」
這種境界很難達到,但並非不可能。


 

覺得自己對佛教也有點粗淺的認識,但作者一個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以色列人,能夠以如此精鍊的語句、簡短的篇幅,讓人輕鬆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,對於佛教理解之深,讓人讚嘆。書中提出佛教是否應該歸類為宗教還有帶商榷,因佛教強調的是修行的法門而不是教義,與其他宗教有本質上的不同。

 

對於現代資本主義追求成長的性質,最近看的《找尋明天的答案》持悲觀的態度,認為人類追求成長的代價是耗盡地球資源,必須要尋找永續、共生的方法,與環境和平相處。書中從 飲食、能源、經濟、民主、教育 五個面向,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,呈現世界各地公民行動的成果。而在《人類大歷史》中,雖然也對無限的追求成長這件事有所質疑,但也指出就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,科學革命後人類確實是不斷的創造出新資源;工業革命的核心,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。每次資源的匱乏、短缺,都促成新技術的發展,解決當時缺乏資源的問題;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,而是「能夠駕馭並轉換成符合我們所需」的知識

 

節錄一段書中對經濟學自由市場假說的批判,完全擊中台灣的人力市場現況:
亞當·斯密說,鞋匠賺到多餘的利潤之後,會用來雇用更多助手。這麼一來,因為多餘利潤能促進生產、雇用更多人,似乎就代表了自私自利和貪婪也可能對全體人類有利。
只不過,如果貪婪的鞋匠靠的是縮減工資、增加工時,來增加利潤,情況又會如何?課本上的答案是:自由市場會保護員工。如果鞋匠付的薪水太少、要求又太多,那些最優秀的員工當然就會離職,去為他的競爭對手工作。這下子,這位黑心老闆的工廠裡就只剩下最差勁的員工,甚至一個員工都不剩。於是他一定得要改變管理方式,不然就只能關門大吉。他的貪婪會逼他善待自己的員工。
這個理論聽來十分完美,但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。如果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場,沒有國王或神職人員來監督,貪婪的資本家就能夠透過壟斷或串通,來壓榨勞工。例如,假設某個國家只有一家製鞋廠、或是所有製鞋廠都合謀同時降低工資,勞工就無法用換工作的方式來保護自己。
更可怕的是,老闆還可能運用惡質的勞工法、勞役償債、甚至奴隸制度,來限制勞工的自由。在中世紀結束的時候,基督宗教的歐洲幾乎完全沒有奴隸制度的現象。但到了近代初期,歐洲資本主義興起,大西洋奴隸貿易也應運而生。奴隸貿易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,並不是暴君或是種族主義者,而是不受限制的市場力量。


 

書中最後提出,AI 及基因編輯技術將是影響人類未來演進的關鍵,人類終於可以突破壽命及感官的限制,邁向神的境界。新科技的演進讓「人類」這個詞定義越來越模糊,現在已經可以用裝置取代人體很多器官,像柯文哲演講中就提到,現代人很難死,肺臟壞了有呼吸器、腎臟壞了可以洗腎、心臟停了可以裝葉克膜。用機器替代多少比例的身體,還可以算是一個「人類」?50%?80%?只要腦還在就可以?把大腦中所有資訊複製到電腦裡,這團資訊或「意識」可以算是一個人嗎?移除遺傳疾病基因的嬰兒,應該算人類吧?修改基因成不會生病、可以活到兩百歲的人,還是人類嗎?植入葉綠素基因,只要曬太陽就可以獲得能量的人,好像就不算是人類了?人類會用基因的技術,使肉體永生?或是以數位化的方式,讓意識得到永恆?
以人類的尺度走過這趟大歷史後,才了解到現代人類面臨的抉擇與過去差異多麼巨大,以往虛無飄渺的哲學問題成了日常生活需要面對的現實。作者提出了一些未來可能的演進方向,讓人不得不去思考,該如何面對那超出人們想像力的未來。

arrow
arrow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