訓練你的大腦
讓我們從了解大腦儲存資訊的方式開始,來探討如何加強閱讀的記憶力。 以下三點記憶的基本元素:
假設你讀了一本喜歡的書,希望儘量多記住一些書中的資訊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:
形成印象 – 設法將文字轉化為影像,在腦中想像書中敘述的畫面,並且加油添醋一下,加入你喜歡的角色,甚至自己下海客串演出。
把你覺得重要的段落大聲唸出來,也是一個形成印象的好方法。有些人容易記住影像,有些人則是聲音;個人覺得讀英文的時候,唸出聲音比較容易理解。
製造連結 – 背景知識是製造連結的重要因素,依據大腦的儲存、架構模式,把文字跟你已知的事物連結起來,讓記憶事半功倍。例如我大學就讀企業管理系,教授、同學們都幾乎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學校,教授的講解、同學間的個案討論,都有種虛無飄渺的感覺。相對的國外MBA要求要有工作經驗,也大量聘請有創業、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擔任講師,課堂上同學與教授之間常能激盪出火花,學生覺得容易吸收、獲益良多,企業也較相信MBA學歷的價值。
不斷重複 – 複習越多,記得越多。可以整本重讀一遍,或是將重要的段落標註起來,晚點再回頭複習。
多練習這三點,讓這些幫助記憶的步驟潛移默化,之後閱讀時就會時時留意、牢記重點。
專注於閱讀的四個層次
Mortimer Adler 的經典 - How to Read a Book, 指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::
每一個層次都建立在前一層之上。基礎閱讀就是學校教育,能夠理解字彙、文法、片語等應用。檢視閱讀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快速、輕鬆的掃過,一種是看書的目錄、大綱、序言、結論等部分。
當進入到分析、統整的層次,才算是有效的閱讀,會進入人的長期記憶。
進入分析閱讀後,讀書不只是看過,還要能夠透徹。以下四個方法幫助你理解書本的內容:
■ 依照書的主題分門別類
■ 簡短敘述整本書的內容
■ 整理出章節彼此之間的順序及關連,並概述各章內容
■ 指出你覺得有疑惑的部分,以及作者試圖解決的問題
統整是閱讀的最高層次,指針對同一主題,閱讀大量的著作,並且比較分析每本書之間的差異。
當你一步步提升閱讀的層次,你會發現漸漸整合了之前提到的[印象][連結][重複]三個技巧。透過分析、統整書本的過程,能夠有效地強化印象、連結讀每本書時的所學,以及重複強化對於主題的想法。最後集大成,成一家之言,也是古人做學問的目標。
最近讀 <秦始皇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>,書中講到張良「圯上納履」的故事,《史記》上有一句:「良因異之,常習誦讀之。」作者認為中國人的讀書,有三個層次,第一層是 誦,把內容記下來,需要用的時候就順手拈來;第二層是 讀,一邊讀一邊思考分析;第三層次是 習,把從書中學到的道理,實踐出來。「習」字有鳥兒習飛的含意,小鳥學飛不是一兩次就懂得飛,必然經過很多的挫折和嘗試,而讀書也一樣,為人處事從懂得道理,到能夠實踐運用自如,中間要經過很多挫折、坎坷與磨練,那些道理與智慧才會變成自己的。
習誦讀三字,將讀書從單純的做學問,擴充到了人生的應用,也是書中一再強調的[思辨]。
宋代著名史學家-呂祖謙所說,讀歷史的方法:
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,一旦遇事,便與里巷人無異,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。何取?觀史如身在其中,見事之利害,時而禍患,必掩卷自思,使我遇此等事,當作何處之。如此觀史,學問亦可以進,智識亦可以高,方為有益。
讀一本歷史書,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,應該立刻把書蓋上。
想一想: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,你會如何決定?作什麼樣的決定?影響決策的時空背景脈絡?把一切都想清楚後,再把書打開,看看這個人物他最後作了什麼樣的決定?這個決定反映出他什麼樣的人格特質?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?原因何在?放大時空格局來看,那個決策是假成功真失敗,亦或是開創新局/扭轉歷史軌跡的創舉?
學習歷史的方法,重視的是「思辨」,而不是「記憶」。所謂的成功與失敗都是相對的,觀點不同、時間尺度不同、不同的價值判斷,就會得到不同的成敗定論。
如何能以古鑑今?因為所有人的問題,不過是愛恨情仇與利益糾葛的重複;我們個人在歷史長河當中,絕對不是第一個遇到類似問題的人,為什麼不參考歷史寶庫當中,不同時代、不同英雄豪傑的不同解法?我們未必比古人高明到哪裡(即便今天我們有網路、維基百科等科技)。
親愛的書本
作筆記是讀書方法的研究中,最常見的一個主題。
在書本的邊緣寫下註記,標註你覺得重要的段落,閱畢後做出全書的重點整理。
以上幾點都做到了,每隔一段時間,將之前作的重點整理重新複習一遍。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
本文作者提到他依此方法閱讀,並將他閱讀的整理及註記放在部落格上,當需要時即可直接搜尋到曾經讀過的內容。並且推薦 kindle highlight 的功能,此功能會每天隨機顯示一篇你之前做的重點整理,對於溫習非常有幫助。
若你已有作筆記跟溫習的習慣,那麼方法並不重要,只要有在前進,方法是越簡單越好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