階級世代 英文書名:Our Kids -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
全書445頁,有將近一百頁是註釋,所以內容沒有外觀看起來那麼厚。作者Robert David Putnam是哈佛大學的教授,書中以田野調查的訪談資料為主軸,輔以大量的統計資料,是社會科學中少見的內容既有趣又嚴謹的作品,值得推薦。作者現年76歲,是最堅信美國夢的世代,書的開頭先介紹作者的高中時代背景,那是個雖然大家都窮,但機會源源不絕的年代。那時有錢人跟窮人都生活在一起,社群間彼此熟識、互相幫助,子女的學歷跟收入普遍都能超過父母。那是個女人跟黑人受到歧視的年代,女性上大學的比率雖然跟男性差不多,但是只有13%有畢業,大部分都在交到男友、步入婚姻後就放棄學業。作者提到他那個年代,能不能上大學,基本上跟中學成績完全相關;就算是他的黑人同學,家裡都很窮,一個男的靠美式足球表現拿到獎學金;一個女的和母親一起在別人家當幫傭,幫傭家的女主人聽到她想上大學,一肩扛起幫助她上大學的事,最後她拿到部份獎學金,順利上了州立大學。
對比現在的情況:有錢人跟窮人居住在不同社區,老死不相往來。社區學校因為部份經費自籌,有錢社區的學校提供各種課外活動、先修課程,沒錢社區的學校僅只是托兒所。隨之而來的階級流動率降低、跨階級通婚率降低;低收入階級的未婚懷孕率提高、家庭崩解,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問題湧現。
富裕 / 貧窮階級壁壘分明,一個城市兩個世界
這本書挑選了柯林頓港、亞特蘭大、橘郡等地,高/低收入、白人/黑人、男性/女性等不同的樣本來訪談,讓每篇章的開頭看起來彷彿小說般有趣。研究顯示種族、男女之間的階級差異漸漸減少,但是收入的階級差異卻越拉越開。(就是說黑人族群也漸漸有錢了,但有錢的黑人跟沒錢的黑人變成兩個不同族群) 有錢人的子女每天努力讀書,拚 SAT 考試成績,並表示社區的人們都很值得信任;貧民區的小孩從小就看到路人被槍殺,長大過程中偷拐搶騙,並表示你千萬不能示弱,一旦被人看不起就會被欺負,恐怖電影還不如現實生活恐怖。
低學歷父母的孩子,單親家庭的比例高、較少參與課外活動、較少與家人一起吃晚餐、也較不信任鄰居跟社群
高收入階級年輕人甚至比低收入階級年輕人有更高的酗酒、藥物濫用比率,但是他們有錢,不用為了酒錢藥錢作奸犯科;他們有爸媽、親戚、朋友,動用各種資源、壓力來幫助他們戒掉或避開負面影響。窮人有沒這些有形無形的資源,於是成癮後坐牢成為無法避免的困境。
書中引用很多研究案例,顯示貧窮小孩面臨的劣勢非常巨大,社區的影響、教養的影響、弱連結的缺乏、甚至肥胖比率都遠高於有錢人。作者也提出解決方案,例如教育改革、增加社會網路,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金錢補貼。許多優秀的實驗都證明只要拿錢給貧窮人家,就可以提升小孩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表現,因此關鍵在於有沒有錢。
家庭收入跟下一代是否能讀大學呈正相關,且不同收入族群間差距越拉越大
作者回憶高中時的社會氛圍,跟爸媽口中那個【台灣錢淹腳目】的年代頗為相似。那個努力就會有收穫,貧戶好好唸書也能翻身的年代。也讓人深切的理解到,為什麼世代間有這麼大的鴻溝?年輕人為什麼漸漸的敵視起老年人,覺得他們講的【不要亂花錢、不要記較薪水、努力老闆就會看見】這些屁話多麼刺耳?年輕人明明比你們更努力,為什麼薪水這麼低,買不起房子、生不起孩子,這麼一點錢要怎麼亂花?可怕的不是現在薪水低,而是看不到未來的感覺。我是2008年畢業,09年退伍;那時金融海嘯,剛推出22K政策時社會一片譁然,現在大家也習慣年輕人薪水就是這麼低了。
造成階級差異的源頭:經濟成長趨緩,貧富差距拉大;工作機會減少,失業率上升 (歐美勞工權益有保障,薪資比較沒有彈性,太低薪的工作沒人作,寧可失業在家領補助;亞洲國家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制度,民眾不敢失業在家,資方可以把薪資壓到非常低,還有約聘、無薪假等手段,因此工作機會減少是造成薪資降低,而不是失業率上升)
根據最近當紅的《二十一世紀資本論》作者皮凱提研究表示,「當資本報酬率(r)大於經濟成長率(g)時,資本佔國民所得的比重就會增加,而資本就會更集中在資本已然雄厚的富人手中。」並提出兩種可能的未來發展 1. 革命、戰爭 2. 課資本稅、建福利國 發生革命戰爭的話就沒什麼好講了,大家珍重有緣再見;而課資本稅建福利國這條路,最近有個備受矚目的發展方向叫做無條件基本收入(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),這幾年先進國家紛紛開始進行相關實驗,是個充滿理想主義、看起來無比美好的未來。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UBI 的實現,人們不再被生存壓迫,都能夠把時間精力花在更高層次的需求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