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推薦的一本書,主要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問題,前一陣子有被改編成電視劇。初次接觸吳曉樂作品的人,應該會驚豔於其細膩的文筆,個人因為身邊朋友常轉錄其文章,已經透過 FB 提早被驚艷過了。書中有九個故事,加上最後吳曉樂的自述學習經歷,應該可以算十個故事,都是作者家教學生或友人的親身經歷。
開頭引用 冰心翻譯的,紀伯倫《先知》書中【論孩子】這一篇章,非常有文學性,不得不佩服譯者的功力,引用如下:
你們的孩子,都不是你們的孩子,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。
他們是借你們而來,卻不是從你們而來
他們雖和你們同在,卻不屬於你們。
你們可以給他們愛,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。
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,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。
因為他們的靈魂,是住在明日的宅中,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。
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,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。
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,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。
你們是弓,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。
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,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,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。
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。
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,也愛那靜止的弓。
書中除了探討教養問題,很大部分也關連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,唯有讀書高的觀念、將子女跟父母綁在一起的觀念、重男輕女的觀念等等。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輩,剛好處於兩種價值觀的交界,成長過程中,唯有讀書高、父母老師各種體罰打罵,女生學歷不要讀太高、找個人嫁了比較重要,這些觀念都是天經地義;生兒育女後,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的觀念傳入,實際上該怎麼做?沒有人知道。有人堅守傳統價值,有人矯枉過正,孩子的成長是多年的累積,其中一個環節走偏,就有可能導向完全不同的方向;台灣的教育又強調要找出 [正確答案],面對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,很多人顯得手足無措,在壓力下、以愛之名,父母跟孩子都傷害了對方。
作者以家庭教師的身分參與這些故事,會替孩子請家教的家庭,背景同質性不低,大多是家境不錯、父母積極介入子女生活的案例。如同托爾斯泰的名句: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」,每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問題,有的父母期待過高,不停地打罵小孩;有的家道中落,孩子讀私立學校覺得低人一等;有的母親改嫁,孩子成為人球;有同性戀不敢跟父母出櫃,有家長過於介入孩子的私生活,當然也有直升機家長,讓孩子的老師跟同學父母都對其反感。
每個案例都太過真實,看的時候無法不去想身邊的誰誰誰就是這樣,也無法不去想如果當初這麼做的話,是否後續的不幸就可以避免...
書中也有不少篇幅探討家教跟家長、學生對應的立場跟方式,看的時候也常勾起過去當家教的回憶,當初只專注於課業內容,沒有跟學生有什麼互動,現在想想有點可惜。大學時總是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,課業、社團、各種活動排的滿滿,作者可以在就讀台大法律系的同時,花這麼多時間接家教,實在蠻讓人佩服的。
閱讀時也常回想起自己成長的過程,有時感到幸運、有時感到惋惜,有些看似解不開的心結,在反思的過程中也多了幾分理解。
本書在 2018 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,現在可以在 Netflix 上觀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