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0159402_3415733761781979_7386207344426566960_o.jpg

歐飛極力推薦的書,他寫到因為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最後作者特地提到這書而去讀的,結果異軍突起成為他的個人年度好書冠軍。

 

看到這麼生火的推薦,我也立刻借了這本書來瞧瞧,看完覺得我跟歐飛頻率不太合lol 是本很吃電波的作品,歐飛他有親人長期住院,因此對於作者描寫醫院的部份很有共鳴;我進醫院的次數很少,多半都是看牙醫,對於醫院的環境跟醫病關係實在難以帶入。

 

本書可以說是作者史薇特醫師在深池醫院工作的回憶錄,一開始史薇特醫師很有個性的想研究中世紀醫學,於是一邊在深池醫院兼職、一邊在學校攻讀歷史與社會醫學的博士學位。取得博士學位後,她跟朋友進行西班牙的步行朝聖之旅,他們不是一次走完,而是分成很多段每年走一小段;全書結束在她取得博士學位、完成朝聖之旅、深池醫院經歷一連串政治鬥爭後改建完成,人員遷入新落成的建築為止。

 

作者對於注重效率的現代醫學進行反思,覺得傳統醫療的緩慢、陪伴、注重身心靈調合等醫療方式不應該被遺棄。西方的傳統醫療其實跟中醫有點像,覺得人會生病是因為組成身體的四種元素比例失調,也會使用把脈、膳食、靜心、愉悅等方式治療,用各種藥草滋養人的綠意(uiriditas),相信人身體裡面有著靈魂(anima)。

讓我蠻驚訝的是作者說醫療其實不是技術而比較像藝術,同樣的檢測結果不同醫生會用不同的療法,而且忌諱插手其他醫生的病患。本書的時間軸是1990~2010,那時愛滋病還是絕症、醫生還在手寫病例,希望現今的醫學已經不再那麼藝術。

 

書中也可以看到美國特殊的醫療體制,醫院類似公家機關年年需要省查預算,各種公民、利益團體可以影響醫院的方針,發生事件醫院被告後接著啟動一連串的調查改進跟後續的蝴蝶效應。後半段醫院改建牽涉到各方利益,其中的政治角力彷彿醫院版的宮鬥劇;最後一如既往,深愛醫院、銳意進取的人被弄走,可以調和各方利益的人上位,看的人唏噓不已。

 

作者緬懷著舊醫院的特質:殷勤款待、社群、慈善。

 

引用結尾段落做結:

「我在那裡學會了投入 — 不顧一切投身其中。從前,我和病患保持距離,不是很多,就那麼一點點;我小心留意移情與反移情作用。我的確投入了十五分鐘的訪視、兩小時的檢查、兩個月或甚至半年的療程,但沒有完完全全地投入。漸漸的,我從柯蒂斯醫師、克麗絲蒂娜、蕾西、施坦尼醫師、唐,以及許多人身上學到,那不是最好的醫生。最好的醫生陪你一起去拿藥,站在你身旁等你服下藥物。他們教會我移情與反移情作用的真實名稱其實是愛,醫病關係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於是,無論未來會發生什麼,最後 — 如果這是終點的話 — 我不得不認同柯蒂斯醫師在我上班第一週時告訴我的話:深池醫院是個恩典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