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一本因為封面很美而讀的書。內容是作者劉宸君的作品集,她在2017年於尼泊爾登山時遇上大雪,困在山區岩洞中,搜救隊找到人時劉已過世,旅伴將她的筆記書信帶回。全書出乎意料的厚,劉過世時才19歲,卻已累積了很多作品,全書分類有她的旅行手記、詩、信、散文、親友後記。
📘 剛好這時你正在過灣,離後頭的我好一大段距離。你整個人沒入黑暗中,單薄瘦小的背影卻形成不可思議的,不再回頭的堅決――我以為你不會回頭,直到發現你沉默著一圈一圈繞著操場,風流成守護的氣息――每個看似訣別的直進,其實都是一種溫柔的往復。
本書推薦序是吳明益寫的,作者出發尼泊爾前做的最後一件事,是去東華大學修吳的自然書寫課;劉宸君問吳明益:「害怕孤獨的人可以寫作嗎?」
📘 一直以來,我為自己定義的身分是書寫者。我喜愛文字創作,與其說是創作,不如說創造較為適切。我之所以創造的原因是,人總是不斷被包裹在未知的情境,抗爭是必然的反應。抗爭來自於人對「被排除在外」的恐懼,強烈渴求成為角色,遂構成另一種情境,在這同時卻忽略了情境本身才是抗爭的潛在主體。書寫者的任務就是,創造一個容許一切存在的情境,延展、變造真實,藉由軸線的交錯使抗爭得到「另類的出口」。
閱讀時一開始只覺得可惜本書未能完成,以作者的文筆,回國後定能將這段經歷寫成不亞於《轉山》的大作。作者的過世也讓人想到《拉斯維加斯之死》,他們都受一股無法按捺的內在衝動驅使,想要深入大自然去完成、寫下些什麼,可惜最終客死他鄉。
當面對身邊的人提問為何要去尼泊爾時,作者的回答是:「因為有移動的必要」。
📘 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發現這裡?但我還是決定每天跟你說話:一直說話到最後一刻,不管自己的文筆技巧了,那些都不是真的,到了這岩洞後,我想跟你說的才都是真心的吧。所以千萬別怪岩洞,如果沒進來,我是死的,我們還是一樣不快樂。
夜晚的時候我會很痛苦,因為我好想家,想把單純的自己給你們看,但如果肉體回不去了,我會把一部分單純的自己放在山上,一部分帶回家。
你不要擔心我了,我這輩子一直到現在才學會真正地放鬆,儘管真的很想活著,接下來交給山安排了,但即使食物不夠了,這樣一直寫一直寫我就覺得自己不會死了。
直到這時,我才覺得自己真的成了作家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