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1016017_1692911071178937_4424052928860947196_n.jpg

 

本書是基於一本童話《柳林中的風聲》寫的延伸作品,書中四個主要角色:河鼠、鼴鼠、蛤蟆和老獾;《柳林中的風聲》是他們的冒險故事,而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則是設定在冒險結束一段時間後,鼴鼠去拜訪蛤蟆發現他陷入憂鬱,在朋友們威脅利誘之下,蛤蟆半推半就的去找蒼鷺做心裡諮商。如果沒看過《柳林中的風聲》,可能會對角色的個性、引用的故事有些不理解,不過本書重點是蛤蟆跟蒼鷺的心理諮商,不知道背景故事並不會影響閱讀。題外話是陳志恆的推薦序寫得好好,言簡意賅的提供了心理諮商基礎知識,推薦一讀。
雖然本書是英國人寫的,但蛤蟆面對的卻是儒家文化圈普遍的問題,父母批評、貶抑子女,子女從小缺乏自信,情緒無處發洩,轉而以鬧彆扭、自我批判、自我懷疑的形式呈現,也影響子女與人相處的模式,最後承受不了憂鬱症爆發。
印象較深的部份是書中介紹三種自我狀態:兒童、父母、成人。兒童狀態的人依情緒做反應;父母狀態的人高姿態、易怒、批評、說教、「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」;成人狀態的人則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處理事情,計畫、考慮、決定、行動。透過蒼鷺的引導,蛤蟆從被困在兒童狀態,漸漸能夠以成人狀態來與自我、與他人相處。

 

339762753_198514296220394_933715565125333122_n.jpg


題外話是閱讀本書同時還看了一本非常震撼的漫畫《我破碎的麻理子》,是一個無解的悲傷的絕望的故事,看完過了一個禮拜思緒還走不出來。閱讀本書時想著「如果麻理子有機會接受諮商,結局是否會不同?」「應該不可能吧,有錢有閒的人才有辦法去心理諮商,憂鬱是文明的產物」。延伸想到《階級世代》裡面提到,高收入階級年輕人甚至比低收入階級年輕人有更高的酗酒、藥物濫用比例,但是他們有錢,不用為了酒錢藥錢作奸犯科;他們有爸媽、親戚、朋友,動用各種資源、壓力來幫助他們戒掉或避開負面影響,就算一時失足也有安全網接住他們。本來應該開心蛤蟆從憂鬱中走了出來,因為麻理子整個又陰鬱了起來。另外一點是漸漸走出憂鬱的蛤蟆,在鼴鼠看來他雖然有精神了,卻失去了當初的風采;情緒扭曲、處於兒童狀態的人,那種急於表現、渴望抓住浮木的樣貌,就某些人來看有著病態的美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