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安娜是史丹佛大學成癮醫學教授,以及成癮醫學診所的主任。
寫作手法類似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,每章用作者病人或自己的故事開頭,穿插講述科學理論。菸、酒、毒品成癮的故事都蠻類似,比較有印象的是作者的一位性愛成癮病人,以及另一位靠泡冰水澡戒掉酒癮的病人。
前半段比較特別的是作者提出「爽痛平衡」這個新名詞,大意就是身體有平衡機制,先樂後苦或先苦後樂是躲不掉的。所以比較有遠見的人會選擇先苦後樂,像是運動、吃辣、禁食、高溫或低溫的環境等,結束後都會覺得很爽,離苦得樂。
如果人為了追求某個目標行動,達成之後除了快樂還會有成就感,不會有痛苦的問題。慘的是現代可以靠菸酒毒賭等方式,直接刺激大腦分泌快樂物質,這種方式得到的快樂沒有成就感,結束後會空虛甚至痛苦。
就像人體的血糖恆定機制,當我們短時間內攝取大量糖份、血糖飆高,身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壓低血糖,但是胰島素不會剛好將血糖降到標準值就用完,而是會降到血糖過低的狀態,於是我們越吃越餓、越胖越吃。
後半段比較偏心靈層面,講誠實、羞恥、信任、群體的力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根據作者傾聽數萬名病人的二十多年間,她發現一個人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,可以顯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,並預示他們未來的心理健康。
如果一個人不斷以自己是受害者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,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,那麼他的現況通常不會太好,並且難以改善。這樣的人過於忙於責怪他人,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自己是受害者,現在感受到的痛苦都是別人害的,沒有想說要自己主動去面對的意思。
但是什麼都怪別人,你現在的痛苦既不會消失,也不會轉移,所以你只能逃避,逃避痛苦的方式多種多樣,有人依賴藥物,有人在沙發上不停地追劇,有人則透過購物等方式,試圖讓自己忘記痛苦。
然而越是拼命地試圖隔離自己,痛苦反而可能變得更加深刻,因為大腦有爽痛平衡機制,你越是逃避痛苦,追求多巴胺來麻痺自己,後續的反作用力就越強烈,不僅痛苦不會消失,你可能還會上癮。
- Jul 30 Tue 2024 16:59
《多巴胺國度》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