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153705496_01a3d28806_o.jpg

 

全書分為三章,探討 1. 個人的習慣  2. 企業與組織的習慣  3. 社會的習慣

 

個人的習慣

 

以[尤金]的故事起頭:尤金在六十歲時,因為病毒性腦炎造成大腦顳葉受損,無法記住超過一分鐘以上的資訊。因此他們搬家後,他太太很擔心尤金會迷路、走丟。想不到她帶著尤金散步幾次後,尤金就可以自己出門散步,並且順利找到回家的路。可是問尤金,他家在哪裡?該怎麼走?他又無法回答。

依照腦神經學的研究,人的記憶儲存在大腦外圍的顳葉,而習慣則是儲存在接近腦幹的[基底核]。接觸新事物的頭幾次,腦部始終都很活躍;習慣養成後,腦部只有在動作[開始]及[結束]的時候,有較大的反應,中間過程都交由慣性自動進行。書中歸納習慣迴路有三個部分:提示>習慣行為>報酬

以下連結影片,解釋該如何改變習慣?  首先,找出習慣的[提示]為何,再找出[報酬]為何,之後找個可以獲得同樣報酬的行為,取代目前的習慣行為。

 

 

作者以自己買餅乾的習慣為例,發現他渴望的報酬,不是吃而是社交,因此得以用[跟同事聊天]的新行為,替代原本[買餅乾]的習慣;但像是抽菸、喝咖啡、吸毒等習慣,報酬為得到神經刺激,很難找到替代行為,基本上還是無解。習慣強大的地方在於,會啟動神經的渴望反應。當身體記得了報酬後,接收到提示,若沒有進行習慣行為,求之不得便會產生巨大的痛苦。若是無法找到可替代的行為,換個環境避開[提示]也是個方法 (孟母三遷);不過習慣本身不會消失,之後再遇到[提示],心中的缺口還是會被打開。

文中提到,雖然可以用新習慣替換舊習慣,但當碰到巨大壓力時,舊習慣便容易復發。關鍵在於[信任]及[相信],書中舉戒酒團體為例,宗教信仰或是加入社群團體,都有助於增加信心。

 

改變習慣的最佳辦法:

維持同樣的提示、提供同樣的報酬,插入新的行為模式。 想要新習慣長長久久,人必須相信有改變的可能;而這改變往往得靠團體與社群的協助,即便只是兩人的團體也沒關係。

 

組織的習慣

 

作者以美鋁為例,歐尼爾擔任執行長期間,專注於員工作業的安全改善。全公司貫徹新慣性行為後,陸續出現成本下降、品質提升、產能大幅躍進等效應。研究也顯示,人們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後,還會順帶提高工作產能、減少抽菸、減少看電視、減少刷信用卡。作者提到[核心習慣]及[小贏]的概念:養成核心習慣,它們能協助其他習慣開花結果,也能協助營造文化與風氣,讓改變具有傳染力,快速擴散至各個層面。(寫到這裡,第一個想到的,就是柯P的[改變成真])

書中舉減肥為例,如果一開始就要求胖子少吃多動,通常幾天後就會撐不下去,故態復萌。全新的減重研究報告指出,先讓肥胖病患一週至少一天,記錄下所有自己吃進肚裡的東西。習慣養成後,實驗對象發現自己的飲食慣性,開始自行設計、更改菜單。研究員並未給這些肥胖病患任何行為上的建議,不過飲食日記這個核心習慣,幫其他習慣打下了基礎架構,讓其他習慣易於開花結果。    

相關連結:天天寫減重日記 不靠藥物就能瘦

 

購物習慣:大部分的人,習慣購買相同的品牌;人們經歷人生重大事件時,比較可能改變購買習慣。改變居住地、結婚或離婚、失去或轉換工作、家中出現新成員或舊成員離開。人生改變會讓消費者無法抵擋行銷人員的介入。

 

賭博成癮:賭博會讓腦部分泌多巴胺,分泌的量隨著風險提高而增加。一般人賭博就像運動,會覺得興奮但不會上癮。一個認知神經學家的研究顯示,病理性賭博成癮者,看到吃角子老虎顯示[差一點點] (出現三個一樣的圖案,卻在最後一刻跑掉) 的時候,腦部的反應跟[贏]幾乎一樣;非成癮人看到[差一點點]的時候,腦部反應跟[輸]是一樣的。

 

全書各章節都藉由故事來帶出主題,個人覺得第一章[個人的習慣]非常有趣,跟腦神經科學相關;後面兩章組織跟社會的習慣,偏向社會科學,基本上無法實驗證明也無法重複,當作小說看看即可。

arrow
arrow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