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晶片戰爭》

作者 Miller 是歷史學博士,有在大學教授國際史,並且替很多報章雜誌撰稿,本書應該是他半導體相關的文章集結,依造時間脈絡整理而成。是一本把半導體歷史整理得很好的故事書,閱讀無須技術背景。

20世紀初,電子設備元件都用真空管,後來電晶體發明取代真空管,初期都是軍事用途,軍方是最大客戶。
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技術進步,電晶體組成的積體電路 IC,開發出各種新應用,民間需求超越軍方。
日本在開發應用上非常厲害,計算機、隨身聽、遊戲機等等,美國設計生產晶片、日本整合成終端商品,創造了戰後的日本經濟奇蹟。
隨著電腦架構確立,DRAM 及 CPU 成了半導體兩大應用。
發明 DRAM 的美國被日本搶走市佔,日本風光幾年後又被韓國打趴,現在 DRAM 剩下三家公司(Samsung / SK hynix / Micron)寡佔市場。台灣曾經推動兩兆雙星計畫,想要扶植 DRAM 及 LCD 產業,結果打了水漂。
CPU 部份美國則是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上,Intel 跟 AMD 寡佔市場。台灣威盛曾經在南北橋晶片拿下全球一半市占率,一度對 Intel 造成威脅,結果被專利戰告到一蹶不振。

以前的半導體公司是自行設計、生產,IC 設計類似軟體業,人材是最重要的,不需要太多硬體設備;IC 生產則是製造業,需要高額的硬體投資、吃苦耐勞的作業員、大量生產規模經濟,創造的價值主要來自降低成本。軟體業跟製造業的思維完全不同,一家公司想要兩者兼顧,下場多半是顧此失彼。
張忠謀發明了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,讓 IC 公司可以專注設計,設計完交給台積電來生產。用直覺判斷晶圓代工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在產業鏈中承擔最大的風險、賺最少的利潤。想不到隨著成本降低、需求大增,台積電成了龐然大物,亞洲市值最高公司。晶片製造的製程非常複雜,每一代使用的設備都不一樣,越先進、尺寸越小的製程成本越高,產業進入門檻巨大。世界上的晶圓代工廠還不少,但是目前最先進的 EUV 技術只有台積電、Samsung、Intel 三家有能力使用,在代工上幾乎是台積電獨占。
美國一聲令下,台積電禁止出貨,中興華為也要倒下。身為美國打擊中國的利器,承擔最多的仇恨值,台積電究竟是護國神山還是衝突開端,只能等歷史證明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