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13_001143.jpg

 

副標題:歷史、理論與投資實務。書中內容依照副標進行,先講述經濟發展的歷史,然後介紹各派經濟學家的理論,最後是多種投資商品的實務。

歷史的部份從 18 世紀 John Law 擔任法國財政大臣、發行紙幣開始講起,幾乎含括了所有知名的經濟學家及理論,佔其中最大篇幅的一位是《國富論》的亞當.史密斯、一位是主張政府應使用財政手段刺激經濟的凱因斯

理論部份,貫串全書的紐康的貨幣數量學說,其方程式為 MV = PQ
M = 貨幣供給
V = 貨幣周轉率
P = 商品及勞務價格
Q = 商品及勞務數量

關於政府干預


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「海耶克」反對政府干預,另一位經濟學家熊彼得指出「創新群聚」的現象,肇因於衰退時期的大量失業人口、低廉的存貨及生產資本財、以及低利率的環境,這些因素加總起來使得創新成群發生,是衰退的環境助長了創新。歷經幾次衰退、大蕭條之後,凱因斯提出「流動性陷阱」的概念,人們預期未來會衰退而不願支出,政府挹注多少資金都沒用,經濟陷入停滯的均衡;所以政府應該增加移轉支出、公共投資,將社會拉出停滯的均衡,目前各國政府都將其奉為圭臬。

凱因斯雖然主張政府應該在經濟陷入「流動性陷阱」時使用財政手段,但他也說到:
「政府能神不知鬼不覺的藉由持續性的通貨膨脹,暗地將大量的公民財富充公。政府不僅利用這個方法將公民財富充公,而且手段非常專橫。儘管這個過程導致很多人變得一貧如洗,但卻能讓少數人變得極端富有。這種專橫的財富重新分配手段不僅傷害民眾的安全感,更讓人對現行財富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失去信心。
在通貨膨脹逐漸發展的過程中,每個月的貨幣實際價值都會出現巨幅波動,債務人和債權人間的所有永久關係(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基礎)都將嚴重失序,最後導致兩方關係幾乎失去意義。另外,取得財富的流程則淪為一種賭博與樂透遊戲。」



MV => Q => P
以上這個事件發展順序是讓某些人覺得「創造超額貨幣」非常受用的原因。貨幣性提振政策的最初效果是正面的(Q上升),但其實經過一段時間後,過度刺激的負面影響就會開始浮現(P上升)。

 


對管理不當的國家而言,第一種萬靈丹是貨幣膨脹,第二種是戰爭。兩者皆能帶來短暫的繁榮,兩者皆能帶來永久的毀滅。 --海明威(Ernest Hemingway)



最後投資實務的部份,解釋房地產、股票、債券、避險基金、黃金、白銀、鑽石、匯率、大宗商品期貨、藝術品和收藏品等資產市場的特性,並且介紹三個循環:存貨循環、資本支出循環、房地產循環。
存貨循環週期約 4.5 年,資本支出循環約 9 年,房地產循環約 18 年。1990、2008 是房地產循環的低點,後續應該可以類推。

20200512_235842.jpg
20200512_235924.jpg

20200513_000004.jpg
 

本書對於沒有總體經濟學與貨幣銀行學基礎的人,閱讀起來應該相當困難且不易吸收,當年大學剛畢業對理論還算熟悉的時候,看本書就已經覺得很硬,現在看第二遍理論已經忘的差不多,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放棄跳過,輕鬆不少。本書 06 年就有中文版,基本上準確預言了 08 年的金融海嘯,可惜當時剛畢業的我沒有把它當一回事,在投資市場裡付了很多學費,現在想想真的是入寶山卻空手而歸。

寫本文的時候剛好看到這篇  主流經濟學vs現代貨幣理論:誰的缺陷更多?  時逢 Covid-19 造成全球大蕭條,世界各國政府瘋狂印錢補助的時點,此文適合作為本書景氣循環理論的後續補充。

 

20200513_000100.jpg

20200513_000118.jpg

20200513_000138.jpg

20200513_000405.jpg

20200513_000422.jpg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景氣循環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