滌.jpg

滌(ㄉ一ˊ)是作者廖瞇弟弟的代稱,繭居族(wiki:蟄居),原本正常的完成學業、短暫工作過,後來似乎某種精神問題病發,變得無法與人接觸,關在自己的房間中依附爸媽生活。其實滌可以正常的溝通,也可以出門運動、購物,就當前台灣社會觀念,好手好腳卻不出去工作是「不正常」的。作者寫作中一直於兩極的想法間擺盪:滌不正常並非不正確,但是身為家人,卻又希望他是正常的。
 



「一部分的我跟自己說,這是滌自己的選擇;但另一部分的我想著,這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?有沒有可能,他面前的選擇太少?」

「我很想說,如果變得稍微正常對你來說也比較好喔,但我說不出來。因為滌變「正常」最大的影響是--對他的家人比較好,說得更實際一點,我們比較輕鬆。」

 


 

他人即地獄.jpg

目前我們社會認為得到他人的認同才是一個「正常」的人


廖瞇與滌對話的同時,也試著跟父母對話,並且進行反思。老一輩的觀念覺得兒子變成這樣是家門不幸,希望家醜不要外揚;還好有台北文學年金的動力,讓本書得以付梓。

 

紀錄一段很有感的母女對話:



媽媽說我逃避,當下我是想反駁的。我說,那是因為從前沒機會討論, 所以只好逃。我發現我只是不想要被媽媽認為是會逃走的人,但我確實是在逃,不喜歡的事我就會逃走。我對自己說,那是因為從前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,只好逃走,現在的我會去溝通。可是媽媽總是說,「你遇到不喜歡的事就不做。」意思好像是,不喜歡的事還是要做啊,哪有什麼好選。但是,不喜歡的事,為什麼不能不做呢?
我說,遇到不喜歡的事,為什麼不能說不要呢?
「不喜歡的事為什麼不能不做?不言歡的事為什麼不能不做?」媽媽重複了兩次,像是跳針,「社會的現實不是你以為的那麼.........」媽媽沒有接下去。或許媽媽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,或許媽媽認為她的女兒怎麼那麼自以為是,以為自己可以抵抗世界。
「任性,也是要有任性的本錢。」媽最後好像妥協,「你可以說清楚自己要什麼,因為你知道自己要什麼。」媽說這話的時候好像哲學家。「我就不一定要做喜歡的事。我很容易妥協。」
本來在寫媽媽,寫著寫著又變成寫自己。


 

HVKlLLV.jpg
 

之前看的一部漫畫「歡迎加入NHK!」(NHK:日本家裏蹲協會)主角某一天在上學路上幻想著所有路人都在嘲笑他,便逃回家且再也不想出門,因此被大學開除,從此成為繭居族;作者說這是他的親身經歷,跟滌的情況有點類似,應該是一種精神官能症。

NHK1.JPG

NHK2.JPG

 

 

廖瞇也懷疑滌有精神問題並求助,但她求助一位心理諮商人士,那人建議廖瞇看心理諮商的書並自行對弟弟進行諮商,看的我一頭霧水,這樣真的好嗎?最近在看《行為:暴力、競爭、利他 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》,手上拿著鎚子看什麼都像是釘子,總覺得這不就是某一塊額葉功能異常,吃個藥或開個刀就可以治好吧?


書中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是作者父親,從小家中開地下麻將館收抽頭金,等於是靠麻將養大;長大後自然的打麻將、玩賭博電玩,家人都覺得他這輩子應該離不開賭了。結果身體出問題發現是腦瘤,開完刀後就再也不賭了;「早知道早點開刀就好了」廖瞇心中偷偷的想著。只是不再賭博的那個人,還是原本的爸爸嗎?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異常的,而且需要接受治療?書中沒有答案,藉由閱讀讓我們得以一窺與「不正常」的人生活的日常,日後聽到片段的訊息時,能夠多出那麼一點同理的可能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繭居族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