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條件基本收入(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),簡稱 UBI,是一種無條件被保障的收入,有四個標準:
一、確保生存,允許人們參與社會
二、提供個人權益保障
三、無須任何條件即可獲得,自然也不排富
四、無對應的工作勞務付出(但仍然可以自行就業,以賺取額外的收入)
上方連結為 Kurzgesagt 介紹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影片,大致含括了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脈絡:
科技進步、機器人導入、人工智慧進展,造成企業獲利屢創新高,中產階級逐漸消失,大規模結構性失業只會越來越嚴重。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、人工智能所取代;但是機器人不會消費。
有論述認為,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唯一可以真正幫助窮人的社會福利,因為不論如何排富,或是資產審查制度,都會有補助門檻的問題與貧窮陷阱的效應,或不知道如何申請補助,或不知道是否符合資格。受補助的群體還會有被歧視與標籤化的問題。
反對者認為,無條件基本收入會讓人們失去工作的意願,從而使整個經濟衰退,也衝擊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等既有觀念,或是質疑沒有可以負擔的財政來源。
實行現況:以進行小規模實驗為主
加拿大 1974~1979年間,在馬尼托巴(Manitoba)省多芬(Dauphin)兩地實施過,當時巿民儲蓄增加,衛生、教育等方面都有顯著改善,實驗地點的工時只減少10%,主要因素包括婦女傾向留在家裡照顧子女,以及年輕男孩原本常被鼓勵早點踏出校園自食其力,如今可以完成高中學業等。
2016/6/5 瑞士公投結果,支持引入「無條件基本收入」制度的民眾只有 22%,投反對票的民眾比例則高達 78%。
荷蘭地方政府準備在 Utrecht 一帶進行大膽的實驗,在2年間將目前領取政府福利的 250 名荷蘭公民改為月收入保障制,預定從 2017 年 1 月開始,參與實驗的荷蘭公民每月可領取 960 歐元;芬蘭也有意在 2017 年進行 1 萬人的實驗計畫。
主要爭議:
窮人一定不懂資金管理?
人會做出不理想的財務決定正是因為資金不足。如果每個人都獲得基本收入保障,比較有機會學習妥善管理資金。
『人們在獲得基本收入之後,花在酒精和香菸的錢其實會減少。當擁有更光明未來的時候,多數人會停止購買成癮性物品,因為不再需要菸酒來麻痺自己,以逃避絕望的處境。GiveDirectly 實驗的村莊裡,許多獲得基本收入的人其實工作比之前更勤奮。如同 Anyango 所說,人有了希望就會快樂,有了希望或許會更努力,畢竟沒有希望就沒有努力的動機。』
推行計畫的成本?
成本估算差異非常大,Rutger Bregman 在演講中提到,若要在美國落實基本收入保障制,成本約每年 1750 億美元;但根據美國[預算與政策排序中心]經濟學家估算,計畫成本超過每年 3 兆美元,幾乎相當於每年的聯邦歲收。
會造成通貨膨脹?
通貨膨脹源於貨幣供給增加,若政府增加貨幣的發行來支付無條件基本收入,確實會產生通膨;若政府以稅收及轉移支付來支付無條件基本收入,則不會造成通膨。
人們失去工作的動力?
對於歐美這些有著高失業補助、清寒補助的國家,無條件基本收入反而會增加人們的工作動力。若一個人失業可以領到兩萬元的補助,他就很難接受一個月薪兩萬二的工作,因為這樣等於工作一個月,收入只增加兩千。而歐美這些高社會福利的國家,其實人們已經可以不用工作,單靠社會福利生存;但因此選擇不工作的人,相對來說也不多。
影片為荷蘭記者及暢銷作家 Rutger Bregman 於 Ted 的演講,煽情而有感染力。在其著作《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》(Utopia for Realists) 中詳細闡述其理念,他相信基本收入制度讓人們不需要為了享受更好生活而被雇主綁架,甚至可以實現 2030 年一週工作 15 小時的理想。
凱因斯在 1930 年寫了一篇文章“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”(中文版連結),文中充滿樂觀的展望。他預測人類在一百年間,也就是離今天只有 14 年的 2030 年,所有的經濟問題都獲得解決,人類的經濟水平比他當時成長 8 倍,一個人每週只要工作 15 個小時,就能滿足「老亞當」(old Adam, 凱因斯的用語)的生存基本需要。
《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》
本書作者蓋伊.史坦丁是全球最大基本收入研究推廣組織「基本收入全球網絡」(BIEN)創辦人,投入基本收入研究已超過三十年,而他彙集研究精華所寫成的這本書,即是我們深思基本收入議題的最佳指南。本書不只解釋了基本收入原理,討論三個被用來證明基本收入有實施必要的主要觀點--正義、自由與安全感,也解釋了相關的經濟理論,並比較與其他社福制度的異同,闡述為何基本收入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。此外,他也針對一般常見的基本收入反對意見進行解釋,並進一步探討落實基本收入制度的實務挑戰和政治挑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