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輕薄短小的一本書,不到一百頁,將作者在義大利《24小時太陽報》(Sole 24 Ore)的七篇專欄文章集結成書。全書只有一個公式,用寫散文的方式介紹物理學,七篇的主題是:相對論、量子力學、宇宙的架構、基本粒子、迴圈量子重力、熱力學和意識。
在基本粒子之前的內容都還可以理解,沈浸在作者精彩的文筆之中;後面的迴圈量子重力、時間跟熱力學的關係、意識的討論,看的是一頭霧水,超出我的認知範圍。好像有一道曙光劃破黑雲,真理彷彿觸手可及,但是過短的篇幅讓人不敢盡信,希望能看到作者更深入的論述。
會對本書有興趣是作者羅維理(Carlo Rovelli)的作品《时间的秩序》(The Order of Time)在豆瓣2019年度書籍名列前茅,可惜台灣沒有出版 只好從他早期的作品入手,果然沒有讓人失望。雖然我看簡體字沒什麼問題,但是兩岸很多詞彙翻譯不同,科普書籍還是寧願等繁中版,希望台灣能早日出版時間的秩序。
時間與熱有關
那麼,時間流逝這個活生生的經驗從何而來?
答案的線索就在時間與熱的緊密關係裡。必須要有熱流,過去與未來才會不同,而在物理學裡,熱和機率有關;而熱與機率有關這件事,又跟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時,無法分辨所有事實的細節有關。
時間之流固然源自物理,但它並非事物本性的準確描述。應該說,它源自於統計及熱力學。這可能是解開時間之謎的鑰匙。
「此刻」不具有客觀的意義,就像「此處」也不具有客觀意義一樣,世界裡的微觀交互作用讓一個系統(例如我們自己)浮現出時間的意象,這是因為它只透過有限的變數來彼此作用。
我們的記憶和意識建立在這些統計現象上,而且在時間中並非一成不變。假如有人的視覺非常敏銳、什么都看得見,就不會有「流逝」的時間,而宇宙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就會成為一體。
但由於我們的意識有所局限,只能感知模糊的世界景象,因此活在時間裡。套句我的義大利編輯的說法:「不顯現的遠比顯現的更為廣袤。」由這個望之朦朧的世界,我們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