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2087494_3497897776898910_1041916397612177181_o.jpg

 

歐飛大力推薦的改變他的人生之書。覺得這本書也會大大改變我的人生,推薦給所有看到的人,不要猶豫,快來看《不抱怨的世界》。《不抱怨的世界》從頭到尾只在講一件事:如果不喜歡一件事,就改變那件事,如果無法改變,就改變自己的態度。不要抱怨。

 

基本上各種成功學或心靈成長的書都會提到不要抱怨,抱怨對事情沒有幫助而且很消耗能量,成功/成長的一個重點就是遠離愛抱怨的人。但一來是知易行難,遠離愛抱怨的親戚朋友哪有那麼容易?二來是自己有時候也會抱怨,便覺得沒有立場指責別人的抱怨,過不久也就不再注意抱怨這件事。本書很明確的論述為什麼人們愛抱怨?為什麼應該停止抱怨?並且給出具體的方法讓人執行。

 

如同卡內基說的,不要想著改變別人,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。作者給出的具體方法是戴上紫色手環,每次抱怨時就把手環換到另一手,一直到完成連續 21 天不抱怨、不批評、不講閒話為止。

手環是一個讓人覺察的工具,連續 21 天是因為研究顯示養成習慣至少需要 21 天的時間,期間一旦抱怨就要將手環換手,並且天數歸零重新開始。

書中舉了很多名言以及讓人省思的例子,最後一章則是完成 21 天挑戰後的人,敘述不抱怨對他們人生造成的改變。

 

會覺得本書特別有感是因為身邊有個非常愛抱怨的朋友,她家庭關係和諧、高學歷、工作環境好收入高、也有不少朋友,但是她習慣性的抱怨。聽她抱怨會以為她童年很悲慘、工作充滿鳥事、同事都是爛人,她的生活滿是沮喪、憤怒、不安,生命充滿挫折。制止或反對她的抱怨,便會說她需要被理解、需要情感支持、需要透過抱怨來抒壓。對一個高敏感內向型的人來說,跟她說話實在很累、很消磨人。最近她開始 21 天不抱怨挑戰,覺得她彷彿換了一個人,整個人煥然一新。於是我也立刻去看了這本書,戴上手環開始不抱怨的生活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抱怨:表達哀傷、痛苦或不滿。《韋氏辭典》

作者的定義:抱怨是一種有能量的陳述,其焦點在於眼前的問題而非尋求解決之道。

抱怨並不能使問題解決,而是使我們的挑戰艱鉅,使我們不採取行動讓事情變得更好。

負面思想是我們用抱怨種在這個世界的種子,這些種子會長大。

不再抱怨,你的想法就會變得更正面。當你承諾從口中出來的將是正面的話,你的心就會更注意正面經驗,作為供應正面想法的原料。

 

✅你的思想創造你的生活,你的話語表明你的思想。

改變你的話語,你的思想就會改變,你的人生也會改善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全書分成四個部份,依照一般人開始不抱怨21天挑戰後,會經歷的四個階段展開:「無意識的無能」、「有意識的無能」、「有意識的能力」、「無意識的能力」。

 

■ 無意識的無能

 

很多人已經將抱怨內化,根本沒注意到自己習慣性的抱怨,也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。

 

✅習慣引導我們的人生。我們做很多事都只是因為那些事我們已經做過一遍又一遍。

 

同樣一句「今天好熱」可以是事實程述也可以是怨言,視說的人有沒有帶負面能量而定。

作者寫到他的經驗,他年輕時曾經裝腔作勢的抱怨自己過胖,「我抱怨了,這麼做讓我有藉口不去做令我害怕的事,而且我還收到注意、支持和肯定。我的癮來了,我找到了上癮的點,抱怨能讓我亢奮。」

「許多抱怨涉及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反應,如同情或認可。」「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,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。抱怨健康的問題在於它有實際導致生病經驗的傾向。吃進嘴巴的東西決定你的體型,從嘴巴出來的東西決定你的生活。」

 

■ 有意識的無能

 

進入有意識的無能階段,表示對自己有多常抱怨能更自在的察覺。

曳引(entrainment):在關係中的人會彼此曳引。當你和抱怨的人在一起時,你就會發現自己有更會抱怨的傾向。當你開始經常減少抱怨時,你周圍的人也會減少抱怨。

這一段很棒的是作者分析抱怨的五種原因,並且提出應對方法。五種抱怨的原因:損人以反襯己、吸引旁人注意、不想擔負責任、爭權力奪利益、解釋錯不在己。

自己常遇到身邊的人用抱怨來吸引注意、推卸責任。

當有人以抱怨來引人注意時,就問:「你最近有什麼好事嗎?」

當某人以抱怨來推卸責任,就問:「如果可行,你會怎麼做?」

當別人以抱怨來解釋錯不在己時,問他下次打算用什麼不同的作法。

 

✅使他人不再抱怨最好的方法是疏導而非對抗。

 

如果你說某件事不可能達成,那你其實是說:我不想做!

 

■ 有意識的能力

 

「有意識的能力」是超級敏感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你開始察覺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。說話前,考慮這句話對沉默而言是否算是進步。

在有意識的能力階段,延長的沉默時期是很典型的現象。「如果說不出什麼好話,就乾脆不要說話。」

有個方法能知道我們認識的人是否特別,那就是我們和那個人在一起時,能維持多久的時間不說話。我們只是對他們的存在感到自然,享受他們的陪伴,而一大堆無心的閒扯非但不會增進彼此共度的時間,反而會糟蹋那段光陰。

改變自己的信念,可以從改變稱呼跟措辭開始。把「問題」改為「機會」,把「挫折」改為「挑戰」,把「我必須」改為「我可以」。

 

✅就像批評一樣,諷刺也是抱怨。批評是鑄造直接攻擊的抱怨,而諷刺是消極侵略式的抱怨。諷刺是帶著幽默逃生門的負面評論。萬一有人指出不妥,諷刺可以提供評論者合理的推托之詞。

 

作者對幸福的看法跟正念的概念類似,活在當下,享受當下。美國憲法保障 pursuit of Happiness,18 世紀訂立憲法時 pursuit 不是我們現在「追求」的意思,而是「從事」。宣告自己是一個幸福快樂的人。用不再對自己的人生及經歷發出悲嘆和牢騷來宣告,一旦你決定自己是個幸福的人,你自然會尋找證據來支持你的決定。

 

■ 無意識的能力

 

當內化、養成習慣後,人就會變得快樂、覺得感恩。成為不抱怨的人有個最大的禮物,就是對家人的影響力。孩子的未來不但是以你的行為做榜樣,還會採取你的人生觀。他們會被你曳引,開始以你的眼光來看待事物。一個不抱怨的人更容易得到他所渴望的結果,純粹是因為人想要幫忙可愛的人,而不是斥責和騷擾他們的人。現在你已經變得不抱怨,大家會想要和你共事,也會想要為你做事,你會達到和收到更多自己夢想不到的東西。花點時間,同時觀察其發展,事情會發生的。不抱怨的令一個益處是你會發現自己變得不常生氣和害怕。因為你不再是個害怕的人,所以會吸引較少生氣和害怕的人進入你的生命。

表達抱怨常是為了操控人,對人有掌控的權力。

對憤怒的研究:「我們的研究清楚顯示發洩憤怒的感受,會增加侵略的傾向,而不會減少侵略性。」

 

✅要讓怒氣發洩出來的說法是一種迷思。如果讓憤怒發洩出來會讓我們更健康,那麼最愛抱怨的人豈不也是最健康的人?

 

不抱怨不是對可以改正或改善的事情保持沉默。不要壓抑,不要隱瞞,只要確保你是向某人陳述事實,而那個人可以解決問題就好。

有時候我們都需要處理些事情,讓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。處理和抱怨不能混為一談。處理是分享自己對已經發生的事有什麼感覺,而不是改寫那個經驗。如同《非暴力溝通》的主旨,陳述事實,不帶價值判斷,抽離出情緒性字眼。說出感受、說出需要、提出請求而不是要求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oud祥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